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李海媛
在公募基金数量超万只的背景下,产品同质化也愈发明显。受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影响,不少产品也因不再受投资者追捧等因素黯然离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年内清盘基金数量为203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超越去年同期且逼近2022年全年清盘基金数量。与此同时,也有7家公募旗下有7只及以上的产品在年内清盘,其中不乏指数型基金等权益类产品。而在年内指数型基金表现突出的同时,头部效应也愈发明显,部分竞争力不足的产品也因此清退。据业内人士反馈,从年内基金销售情况来看,固收类产品更受投资者青睐,部分业绩不佳或产品特别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权益类产品也因此离场。
清盘产品持续攀升
在近年公募基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基金产品数量在2022年6月正式突破1万只,截至当前也仍维持超1万只的水平。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公募基金数量合计为11268只。
在基金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也较明显。在此背景下,部分收益不突出的产品也因规模不足或份额持有人数量不达基金合同的要求而清盘。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年内清盘基金数量为203只,去年同期清盘的基金数量则为185只,而2022年全年的清盘基金数量则为210只。不难看出,年内清盘基金数量已逐步逼近去年全年。
某沪上公募市场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清盘小微产品主要是基于基金合同的相关约定,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避免因产品规模较小,对于基金投资业绩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基金公司来说也可以降低基金运营成本。目前在管理层的日常监管下,基金的清盘已经常态化,在实际的关停过程中可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具体来看,在年内清盘的产品中,也不乏成立不足一年即遭遇清盘的产品。例如,长盛精选行业轮动混合A、申万菱信智量混合A等9只产品均成立未满一年即在年内遭遇清盘。对此,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认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还是由于产品规模锐减,触发清盘条件,且基金管理人没有信心能够在短期内恢复规模,在考虑投入产出比的背景下,就会选择清盘。
指数基金的AB面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募在年内清盘的基金数量高企。其中,海富通基金年内有多达10只基金清盘,而中银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建信基金、浦银安盛基金、申万菱信基金等6家公募的年内清盘产品数量也超7只。
从上述公募清盘的产品来看,多为权益类产品,且不乏年内颇受投资者追捧的指数型基金。从产品收益来看,以游戏ETF为主的相关产品年内涨幅领先,截至当前也有部分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仍位列行业前十名。同时,也有部分指数型产品的年内规模大涨。例如,截至三季度末,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的规模均较2022年末增长超400亿元。
但在头部效应凸显的背景下,除同类型规模最大的产品外,其余部分指数型基金还处于难以持续运作的窘境。某中型公募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指数型基金存在明显的头部效应,除极个别产品外,均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且由于流动性不高等产品特点,部分规模中小型的产品在体量上也较难冲至行业前列。因此,对于这类指数型基金而言,或也不太适应当下的投资环境。
贾志则认为,年内股市震荡,赚钱效应不佳,产品业绩不达持有人预期,就会面临赎回,导致规模持续缩减,甚至最终走向清盘。尤其对于指数型产品而言,更是依赖市场环境。指数型产品需要吸引长期资金、配置型资金才有发展壮大的基础。同时,指数型产品的发行设立,也基于基金管理人的资源禀赋,不能盲目“上马”。
营销困局与破局
整体而言,基金清盘不仅与产品业绩有关,渠道的力推程度也关乎其规模增长情况。但从年内基金销售情况体现出的特点来看,固收类产品相对更受投资者欢迎,而权益类产品遇冷。
据上海某公募基金相关人士介绍,权益类产品在年内相对遇冷,而固收类、指数类产品较受到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定位稳健理财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纯债型基金。目前,基金销售过程中的主要难点还是在于股市的波动仍然较大,导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为保守,因此,股票型和混合偏股型基金的销售情况与前几年相比面对的困难更多一些。
前述沪上公募市场部人士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到,今年以来,A股波动较大,行情主要由预期驱动。市场格局分化,未来市场资金流向要形成合力,还需要更多实体经济复苏的预期得到验证来带动信心恢复。在此背景下,市场相对容易接受特征鲜明的产品,如红利低波、偏稳健策略的“固收+”产品。而对于一些高波动性的权益产品而言,销售工作在二三季度较难推进。
但事在人为,部分机构已尝试通过更新营销策略突破困境。前述沪上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其所在机构今年更加注重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互动,通过线下活动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与投资者保持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在机构还积极开发创新产品与策略,如追求体验感和稳健收益的低波产品、积极布局权益类指数型基金和策略型ETF产品等,近期基金销售已见一定成效。
前述上海某公募基金相关人士也提到,“我们的主要办法还是加强和销售渠道的协作,共同做好投资者陪伴,比如多办一些投资者交流活动,和公司投研人员、基金经理面对面交流等,尽量引导投资者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权益类资产的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产品的业绩仍是关键。“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还是要努力做好业绩,抓住市场的机会做好投资运作管理,给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收益,才能真正从长期获得基民的认可,从而获得申购,这也是保住基金规模最好的方式”,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建议道。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