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掐尖”渐成往事,公募行业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百花齐放”的投研天团建设。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经理陆续登场、接棒成长。目前在任的3537位基金经理中,任职期不足3年的达到1567位,占比逾四成;同时,各家公募机构也愈加重视人才的长效培养和传帮带,积极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投研团队建设则是提升投研能力的保证。记者在与大中小型等各类公募机构交流中发现,“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加入正是打造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投研人才梯队的基础,且有利于形成多元并济、和而不同的投资氛围,进而推动基金公司更稳健发展。
不过,“新生代”基金经理想要迅速“出圈”并非易事,当前仍面临规模“长不大”、业绩“强分化”等诸多困扰。受访机构建议,基金公司可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持投研核心队伍稳定;“新生代”基金经理则需提高投资“含金量”,以获得更多投资者信赖。
投研人员梯队日趋完备
“新生代”占比逾四成
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首超银行理财成为“资管一哥”,这背后既有行业的量质双升,也离不开风格多元的基金经理人才梯队的各领风骚。
业内一般按任职年限,将基金经理划分为“新生代”“中生代”“资深”“老牌”等四代人才梯队。其中,“新生代”是指任职期在3年以内的“新人”;“中生代”为任职期在3年至5年的基金经理,“资深”基金经理任职期则在5年至10年,而拥有10年以上任职经历的往往被称为“老牌”基金经理。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24日,公募基金总规模达27.56万亿元、产品数量为1.13万只,共由3537位基金经理管理。具体来看,“新生代”基金经理有1567人,占比44.30%;“中生代”基金经理有663人,占比18.74%;“资深”基金经理有1042人,占比29.50%;“老牌”基金经理有261人,占比7.38%,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已“出道”19.44年。可见,公募投研人员梯队日趋完备,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走向投资一线。
投研人员稳定性的增强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持续强化引导。2022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启用‘新生代’基金经理是打造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投研人才梯队的基础,且有助于公募机构拓展产品线以及提高经营稳定性。”
事实上,“新生代”基金经理也是投研“老兵”而非“新丁”。据池云飞介绍,“新生代”基金经理“上岗”需要经过公募机构严苛的筛选及考核,虽然对公众来说他们是“新人”,但其已普遍拥有较好的实盘业绩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加大力度培养“新人”已成各家公募机构的常规操作。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目前,“新生代”基金经理数量占公司基金经理总数比例居前的机构集中在中小型公司,包括东海基金、兴华基金、达诚基金等,而从“新生代”基金经理数量来看,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等头部机构吸纳“新人”较多,均在30位以上。另外,年内新发行的900余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中,“新生代”基金经理参与管理的产品达到430只,占比近五成。
华北地区某中型公募机构旗下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较多,公司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基金公司一般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根据“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的路径培养“新人”,成熟后走上投资岗位,相比外部高薪招聘,内部培养的成本相对低一些,也可以更好地坚持一脉相承的投资理念。同时,一位基金经理的精力有限,成熟优秀的基金经理又通常会伴有其他管理职务,因此基金公司需要“新人”来补位。
“随着公募基金晋升为资管行业‘领头羊’,加之基金产品线日趋丰富,催生了对基金经理需求的大幅增长。而优秀的基金经理并非天生,往往是在市场中逐渐磨炼出来的,尤其在市场环境不佳时,可能正适合‘练兵’。”华北地区某头部公募基金相关人士结合行业现状如是说。
另有部分公募机构认为,从应对市场风格变化和满足投资需求等角度看,“新人”能带来新的视角,传统与新鲜观念的融合,有利于形成多元并济、和而不同的投资氛围,推动基金公司更稳健发展。
兴合基金基金经理孙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仅是A股,全球资本市场都是螺旋式前进,很难有一种投资方法能够持续产生超额收益,具体到板块行业配置就更常出现年度级别的周期轮回。因此,基金公司即使已有过往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也必须要储备与之在研究背景、投资策略等方面迥然不同的‘新人’。”
在华北地区某头部公募基金相关人士看来,“新生代”基金经理可能自身投资风格更鲜明,较少受制于传统投资风格的桎梏,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若与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团队风格相契合,发挥空间将更大。
除了为投研团队带来新的投资风格和擅长领域的补充外,孙祺也认为,吸纳“新人”可能会给基金公司的投研工作带来“鲇鱼效应”,防止投研氛围过于固化,有利于公司整体保持积极向上的投研文化。
规模偏小且业绩分化
影响综合“战斗力”
基金经理持续“上新”确有提升基金公司整体投研“战斗力”的作用,但“新生代”基金经理被委以重任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仍面临规模“长不大”、业绩“强分化”等困扰。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24日,“新生代”基金经理合计参与管理基金总规模达到8.08万亿元,已超过“老牌”基金经理。不过,从平均规模来看,“新生代”基金经理平均参与管理基金规模仅为51.58亿元,而“老牌”基金经理这一数据则高达289.92亿元。
国联基金相关人士对此深有感触。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对产品销售有较大影响,但‘新生代’基金经理往往缺乏历史业绩,短期内可能很难获得投资者认可,最终导致其管理规模偏小。另外,部分基金公司也更倾向于将规模偏小的产品交给‘新人’管理,在培养他们的同时,也为之提供实际操作机会、积累历史业绩及市场认知度。”
“‘新生代’基金经理需要依靠实力证明自己,管理规模从小到大是正常过程,甚至应该说是良性过程。”孙祺认为,这既有助于保护基金投资人权益,也可以让“新人”在产品管理早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
不过,即使管理规模大小可控,由于近年来投资挑战加剧,“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业绩也难以保证。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来在期间单位净值增长率排前20名及后20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A/C合并计算)中,均有7只产品为“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业绩“强分化”特征显著。
华北地区某中型公募机构内部人士解释称:“权益‘新生代’基金经理多是由研究员培养或实业转型,大部分为赛道型选手而非均衡型选手。在风格轮换的A股市场中,赛道型选手的业绩更容易出现偏两端的情况。”
也有公募机构认为,“新生代”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分化并非只有个人能力问题。孙祺分析称,从长期来讲,投资业绩必然是对投资管理人员能力均值回归的体现;但就中短期来看,投资业绩可能受到市场行情、板块轮动、能力圈与主流行情的匹配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亦不只是“新生代”基金经理会面临的问题。
国联基金相关人士建议给“新人”多点时间。他说:“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太过于注重短期业绩的优劣,对投资者而言,大概率偏离了基金长期投资的初衷;不妨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新生代’基金经理,期待他们在时间长河里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
应更新和拓展能力圈
实现长期稳定回报
在充满变数的资本市场中,基金经理既要成为产品的稳定之锚,又要担得起投资者的信任之选。只有控制好基金产品的回撤,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的稳定回报,才是检验包括“新生代”在内的基金经理长跑能力的关键所在。
“业绩曲线是基金经理的事业生命线。”一位“新生代”基金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满足波动率和最大回撤的情况下,给客户带来最优回报。如果业绩不佳,投资者将不再认可该基金经理,会对该基金份额进行赎回,如果赎回份额过多,该基金将会被清盘。当基金经理业绩长期不理想,多数公司也会选择更换基金经理。
“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国联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对于“新生代”基金经理而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不断拓宽能力圈,提高自己对市场波动的感知能力,行稳以致远。另外,基金公司在培养“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投研团队的支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业务培训体系,在保护好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为“新人”更好更快地成长提供发展空间。
投资是一项长期事业。在孙祺看来,作为“新生代”基金经理,要在思想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能力的持续提升上,而非业绩的每日涨跌,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秉承“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态度,通过越来越好的业绩,逐步赢得投资人的信任,从而实现管理规模的增长。
“当然,不仅是‘新生代’基金经理,基金经理都需要持续的吐故纳新、摒弃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投资方法、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孙祺如是说。
(责任编辑:朱赫)